【朗丞师训•慧德课程】 铸魂强师 共筑教育新征程 ——记车坊实验小学“慧德课程”主题研修活动
立足脑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,构建 “科学理论引领、教学实践驱动、师生共同成长” 的融合体系,打造更具科学性与个性化的小学教育生态,8月28日下午,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开展“慧德课程”主题研修之脑科学赋能教育专家讲座活动。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。
苏州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,江苏省心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江苏省心理学会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廖渝做《从大脑的功能发展看孩子成长:如何帮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成长》专题讲座。
廖渝教授围绕小学阶段孩子的成长,从理解孩子、帮助孩子两个主题维度展开。“理解孩子” 部分,她详细阐述了大脑发育规律,并提出了5 条行为底层规律。“帮助孩子” 部分,明确家校协作原则,分龄给出脑功能、表现、需求及家校做法与话术;同时结合具体案例,将 “问题行为” 翻译为“未满足需求”,详细介绍家长 “情绪教练” 五步法,形成理论到实践的支持体系。老师们纷纷表示,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,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大脑的功能发展特点,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支持,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出独特的光芒。
廖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专业的脑科学知识,结合大量教育案例让理论落地,在场教师深刻认识到:教育不是 “一刀切” 的标准化生产,而是基于脑科学规律、尊重个体差异的个性化引导。这也为车坊实验小学 “慧德课程” 的深化与教学实践的优化,提供了科学且实用的方向指引,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生态的高质量发展。
培训心得:
徐端敏老师:听了廖教授的讲座,让我对“以学定教”有了更深层的理解。从心理学角度去观察、思考儿童的发展,许多教育问题就会有新的解决办法。在课堂教学中,老师也要更多结合脑发育特点调整教学策略。面对10-12岁自我概念增强的学生,通过小项目实践与即时反馈,保护其学习积极性。此外,我会主动承担“情绪引导者”角色,当学生出现作业崩溃、同伴冲突时,先通过呼吸、站立伸展等方式帮其降温唤醒,再引导解决问题。同时,我会定期与家长沟通,根据分龄教育建议,提醒家长关注10-12岁学生的自主需求,形成家校育人合力,用专业行动守护学生成长。
何晓云老师:聆听廖渝教授的讲座,让我对教学工作有了新思考。学生大脑发育有清晰轨迹,不同阶段,认知、情感等功能发展节奏各有不同。因此,在教学中,我会紧扣学生大脑发展的阶段性规律,合理安排教学环节。比如,结合高年级学生工作记忆进阶特点,设计分层读写任务,从段落赏析逐步过渡到全篇解读,贴合大脑认知构建节奏。同时,正视学生个体差异,遇到表达强但书写弱的学生,就定制“说写结合”提升计划,发挥优势、补足短板。在未来的育人路上,我会以脑发育规律为标尺,用优质关系与交流作养分,助力学生大脑健康发展,让教育既有精准度,又饱含温度。
黄婕老师:今天,廖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,让我对教学工作的科学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知。廖教授明确了脑发育规律是理解孩子成长的“底层逻辑”,为我们呈现了“先多产、后修剪”的脑发育核心规律,以及功能成熟的阶段性特征,彻底刷新了我对儿童成长的认知。这让我意识到,教育不能凭经验判断,必须以脑发育科学为依据,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成长需求。廖教授和我们聊到了家校协作问题。她指出学校是学生探索世界、发展能力的核心场域,需紧扣年龄特点设计分层教学策略,而家校协同是落实科学教育的重要支撑。这让我意识到家校需同步科学认知,协同采用对应策略,才能让脑发育规律指导下的支持,真正贯穿孩子成长全程。
撰稿:姚晓佳 摄影:胡敬龙
一审一校:姚晓佳
二审二校:石华琴
三审三校:敬文君
账号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